当前资讯!美人鱼不能黑?

2023-06-21 15:16:15 来源:北京日报客户端

北京晚报·五色土 | 作者 五柳七

“她的皮肤又光又嫩,像玫瑰的花瓣,她的眼睛是蔚蓝色的,像最深的湖水。”

在童话《海的女儿》中,安徒生如此描述“小美人鱼”的美丽,安徒生称她为“海公主”。小美人鱼变成人时,有了“一双只有少女才有的、最美丽的小小白腿”。


(资料图片)

今年迪斯尼真人版电影《小美人鱼》上映,由黑人演员海莉·贝利出演,在国内票房遇冷,口碑扑街,被诟病的一大原因是选角失败,黑美人鱼不太“美”。

真人版《小美人鱼》,在故事和人物上沿袭1989年迪士尼同名动画电影,换汤不换药。动画版中的小美人鱼一头红发,当年同样是大胆之举。

西方文化在肤色歧视之外,也有发色歧视。红头发一直被视为野蛮象征,迪士尼把穿着露脐装的红发小美人鱼塑造成一个独立、叛逆的现代女性。在此之前的公主动画中,无论是黑发的白雪公主,还是金发的灰姑娘、睡美人,都只是柔弱的被拯救者。

今年的《小美人鱼》只是迪斯尼第二部以黑人演员为主角的童话电影,第一部是1997年的《灰姑娘》,却未引起多大的波澜。

《小美人鱼》的问题,不在主角的“黑化”,而在剧情的老套。安徒生《海的女儿》中的悲剧色彩,仍旧被迪士尼按部就班地改编为一场皆大欢喜的爱情戏。这种做法或许有违创始人华特·迪斯尼的初衷。早在1941年,他就计划拍摄《小美人鱼》,希望保留安徒生童话的“黑暗”基调。

真说对《海的女儿》做出入乡随俗的改编,不妨去看宫崎骏的动画《崖上的波妞》。

“五四”时期,当安徒生童话和小美人鱼被引入中国之际,有赞美,有误读,也有过本土化的改造。

(墨西哥)路易斯·加布里埃尔·帕切科绘《海的女儿》插图

托尔斯泰读到了“孤独”

1805年4月2日,安徒生出生于丹麦小城欧登塞,父亲是补鞋匠,母亲是洗衣妇。

《丑小鸭》近似于他的自传。当他开始创作的时候,得到的评价是“就连母语的知识都缺乏”。

安徒生患有读写障碍症,他的手稿存在大量的拼写错误,出版商要花大量的工夫来校正。

批评声一直伴随着安徒生的写作,如“剽窃”、“不通文词”、“虚荣”、“趋炎附势”、“妄自尊大”等,但童话使他不朽。

他活了70岁,热爱旅行,一生单身,痴情于一位瑞典歌剧演员。列夫·托尔斯泰说:“我花了10年时间,在安徒生童话里,只读出了‘孤独’二字。”

安徒生一生写了168篇童话。除了童话,安徒生还创作了36部剧本、四本游记、6部小说以及数千首诗歌。

安徒生更愿意把自己的作品称为老少皆宜的“故事”,而非童话。

不久前去世的翻译家任溶溶,年逾七十又读了一遍安徒生童话,“我深深领悟到,安徒生童话真是可以从小读到老的书”。

1835年,安徒生出版了第一部童话集。《海的女儿》出现在两年后安徒生出版的第三部童话中。《海的女儿》完成不久,安徒生说:“在我的作品中,这是在我写作时唯一感动了我自己的一部作品。”

8岁时,安徒生观看了德国歌剧《多瑙河姑娘》,虽然只能听懂寥寥几个德语单词,但美人鱼让他念念不忘。他回家后躺在凳子上模仿鱼人游泳,让母亲担心坏了。

小美人鱼的原型有多少?

1833年,安徒生创作了诗剧《亚格涅特和水神》,这是他的第一个人鱼故事,却反响不佳。这一故事取材于丹麦民谣:“我小的时候,就被《亚格涅特和水神》这首古老的民谣所深深吸引,它代表了两重世界,一个是大地、一个是海洋。”

安徒生对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信手拈来,很难确切指认小美人鱼的原型。

荷马史诗中“人首鸟身”的海妖塞壬,却在中世纪的欧洲,被越来越多地描绘为人鱼,成了西方人鱼传说的最早原型。

莎士比亚的喜剧《仲夏夜之梦》中,人鱼的歌声能够抚平海上风暴,与《海的女儿》描述一致。安徒生在自传中提及,很喜欢莎翁的这部喜剧。

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的歌剧《水仙女》,剧情和《海的女儿》更为相似,结局是人鱼给予负心王子致命一吻,和他一起沉入湖中。

迪士尼动画《小美人鱼》,给小美人鱼起了个名字——爱丽儿,这个名字正出自莎士比亚的名剧《暴风雨》,故事同样参考了《水仙女》。

2018年国家大剧院制作莎士比亚话剧《暴风雨》,新华社图片

法国浪漫主义作家富凯男爵创作了童话《乌迪娜》。水妖乌迪娜为求不灭灵魂,与人类成婚,却遭到丈夫背弃,最终杀死了前夫。安徒生曾与友人讨论过该作,并不认可乌迪娜的结局。

《海的女儿》中,小美人鱼用肉身的死亡,换得不灭灵魂。“小人鱼向上帝的太阳举起了她光亮的手臂,她第一次感到要流出眼泪。”

丹麦哥本哈根的小美人鱼铜像,曾被涂上了“种族主义鱼”的字样。可以想见,安徒生会随着小人鱼一起哭泣,200年过去了,人类还是如此抱有偏见。

周作人不是介绍安徒生的第一人

中国儿童文学的创作,迟至晚清,才出现萌芽。在西风东渐的翻译潮流中,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提出“儿童的发现”的口号。

童话一词,最早出现在1900年上海竞化师范女学校的内刊《竞化》上,这本校刊开设了“新童话”栏目。

真正有影响的,当属1908年12月商务印书馆出版的《童话》丛书,15年时间共出版了102种。编者孙毓修把“童话”分为寓言、述事、科学三类。当时“童话”的概念,相当于儿童读物。

商务印书馆出版《童话》丛书

周作人论述过童话一词的来源:“童话这个名称,据我所知是从日本来的……十八世纪日本小说家山东京传在《骨董集》里才用童话这两个字,曲亭马琴在《燕石杂志》及《玄同放言》中又发表了许多童话的考证,于是这个名称可以说完全确定了。”

1913年,周作人先后发表《童话研究》《童话略论》《丹麦诗人安兑尔然传》,盛赞安徒生“其所著童话,即以小儿之目,观察万物,而以诗人之笔写之,故美妙自然,可称神品,真前无古人,后无来者也。”

五四时期,安徒生和他的童话迎来在中国的第一个译介高潮。据统计,当时《小说月报》《文学周报》《妇女杂志》《新青年》《民国日报》等报刊,共翻译了安徒生童话60多篇。

多有文章认为,中国最早介绍安徒生的是周作人。其实,《童话》丛刊的主编孙毓修应是先行者。1909年,孙毓修撰写《读欧美小说名家札记》,“安徒生”这个译名,正是出自其手,比安兑尔然(周作人译)、安德生(刘半农译)更受青睐,沿用至今。

“歪译”更有市场

其时儿童文学的概念尚未明确,孙毓修将安徒生童话称作说书人的平话:“(安徒生)以说平话闻于时。”又视安徒生为神怪小说家:“丹麦之大文学家,亦神怪小说之大家也”。

1917年,孙毓修第一个翻译了童话《海的女儿》,名为《海公主》,收入《童话》丛刊第一集第五十六编。

孙毓修的译文,不是直译,多征引中国典故。全书开卷,以“清风明月,不用钱买”描述人类世界的繁华,化用李白诗句“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”。说及海王营建的王宫,更是以阿房未央作比:“千门万户,杰阁重楼,不输秦始皇阿房宫的广大,汉高祖未央宫的坚固。”

孙毓修淡化处理了故事的悲剧结局,小美人鱼最后失踪了:“后来那王子到底丢了小公主,另娶他人。小公主气愤不过,走到海边,向水中一跳,陡时沉入海底。从此以后,他的结局,便不得而知。”

郑振铎曾批评孙毓修的翻译,“不是译的,只可算是重述”。直到1924年,《文学周报》刊登徐名骥和顾均正合译的《女人鱼》,才是第一个直译本。

1897年不通外文的林纾,用文言翻译了《巴黎茶花女遗事》。林纾译书,一半来自旁人口译,一半自己附会,并不忠于原著,多有错讹或删减,被茅盾称之为“歪译”。

周氏兄弟编译《域外小说集》,倡导直译,“移译亦期弗失文情”。但《域外小说集》的销路,远不及林译本。原计划,《域外小说集》第三册会刊登安徒生的《寥天声绘》,也因前两册销路惨淡作罢。

林氏“歪译”有市场。钱锺书就说,林译小说是其十一二岁时的大发现,由此让他有了学外文的兴趣,“宁可读林纾的译本,不乐意读哈葛德(英国小说家)的原文。”

国王变成了“洋迷”

近现代儿童文学的译介,受林纾影响,普遍做法就是“取外国原作的一个情节框架,然后放手去做自己的文章”。包天笑在1909年翻译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长篇日记体小说《爱的教育》,题为《馨儿就学记》,添加了不少自己的家事。

1914年,刘半农把安徒生童话《皇帝之新衣》改写为“滑稽小说”《洋迷小影》。在故事上改头换面,把虚伪自大、骄奢淫逸、喜欢穿漂亮衣服的皇帝,换成了一个崇洋媚外的中国公子哥,故称“洋迷”。

1918年1月,中华书局出版陈家麟、陈大镫翻译的安徒生童话集《十之九》,收录了《国王之新服》等6篇译作。陈家麟是林纾小说翻译活动的主要口译合作者。他的译文使用文言、任意删削文字,还穿插了不少孔孟之道。对此,周作人在《新青年》发文大加批评,“抱定老本领旧思想”,“把外国异教的著作,都变作班马文章、孔孟道德”。

不过,周作人翻译《卖火柴的女儿》,也不太“直”。周译文说:“冻饿的索索的抖着,向前奔走;可怜的女儿!正是一幅穷苦生活的图画。”安徒生原文,只是平铺直叙“她又冷又饿地走在路上,显得十分无助,可怜的小东西!”周作人增加了安徒生文本中没有的“索索的”,还平添了一句“正是一幅穷苦生活的图画”。

20世纪之初,对安徒生童话乃至西学的引介,确实有不少误读与偏颇。站在翻译的立场,提倡忠实原著的直译,是必然之理。但就创作而言,重述也好,歪译也罢,对安徒生童话做出本土化改造,却不失为有意义的尝试。迪士尼的《小美人鱼》难道不是在“歪译”安徒生的故事,上演了一场“美国梦”?

美人鱼一定要“美”?

迪士尼卡通形象,最早进入中国的是米老鼠。

1932年《良友》画报中第一次用中文介绍米老鼠,称它为“米鼠”。当时还有叫米凯鼠、老鼠米开的,1933年《玲珑》杂志上出现了“米老鼠”的称谓。17岁的张爱玲写文章大谈“卡通画的前途”:“大概没有一个爱看电影的人不知道华德·狄斯耐的《米老鼠》吧?”

1937年,迪士尼制作了第一部动画长片《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》,次年在上海放映,盛况空前。正是受到《白雪公主》的启发,万籁鸣便有了制作《铁扇公主》的想法。

白雪公主和唐老鸭,也被大胆改编成中国故事。

《白雪公主》热映,上海新华影业公司在1940年拍摄了《中国白雪公主》,由14岁童星陈娟娟主演。影片中,小白雪父母双亡,与继母生活在一起,继母因注射药物变得丑陋不堪,并想加害小白雪,在继母家的工人小毅和小矮人们的帮助下,最终小白雪战胜了狠心的继母。

唐老鸭诞生于1934年。到了1936年,上海《滑稽画报》首次出现唐老鸭的报道。1944年《小学生》半月刊载了一篇署名“凤君”的童话故事《唐老鸭》:

“唐老鸭本来不姓唐,因为自幼侨居在美国纽约,常常听人家说起祖国的历史来,知道中国在唐朝时代,曾经征服过一些白人,并且直到现在,白人还有称呼华人为唐人的,因此它为着不忘祖国的缘故,便改姓唐了。”

公主不一定是美丽的,童话不总是美好的。美人鱼的英文“mermaid”,本义是“池沼少女”,本无美的含义。安徒生童话经典化的过程,同样是不断被翻新和改造的过程。非要把美人鱼固化成“白幼瘦”,反而落入窠臼。(责编:沈沣)

标签:

为您推荐

新闻快讯